2023年闰二月,“两春夹一冬,黄土变成金”,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|阴历|阳历|夏历|闰月|节气|双春_网易订阅
推荐语:2023年闰二月,“两春夹一冬,黄土变成金”,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
2023年是公历平年,共计有365天,53周。在农历上是癸卯年(兔年),二月份是闰月,全年共计有384天。因此,2023年农历上的起止时间是2023年1月22日-2024年2月9日。
2023年是双春年吗?
所谓的“双春年”指的是农历上的说法,2023年公历上的立春是2023年2月4日,农历2023年正月十四。2024年公历上立春是2024年2月4日,农历上是2023年十二月二十五。所以,2023年在农历上有两个“立春”是双春年。
由于2024年2月10日才踏入新年,所以2024年就成“无春年”了,这就是一年双春的现象。
什么是阴历、阳历和农历呢?
阴历是“月亮历”,也叫“太阴历”,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,就是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;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,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;中华农历是阴阳合历,月亮历(阴历)论初一十五,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,是阳历,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。
说的直白一点,阳历就是看着太阳计时的那帮人设立的,阴历就是看着月亮计时的那帮人设立的,农历是既看太阳又看月亮计时的那帮人设立的。
很多人认为西方用的是阳历(阳历=公历=西方历法),我们古代用的是阴历(阴历=农历=节气=中国立法),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。我们古代的立法既有阴历又有阳历,是一种阴阳合历,只不过不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。
在清朝以前并没有阴历、阳历和阴阳合历的严格定义。我们翻阅历史就会发现,我国古代历法学家是非常热衷于发明历法的,有过100多种历法,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。比如,汉武帝时期的“太初历”,东汉的“四分历”,北魏的“正光历”,唐朝的“戊寅元历”,还有元朝时期的“授时历”,以及清朝的“宪历”等等。
这些历法可能在天文数据上有些出入,但是设立思路都是一样的,和我们现行的农历思路差不多。
到了民国时期开始改用西方历法,就是公历,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阿拉伯数字。从此以后叫法就多样了,有人管公历叫“洋历”,还有把公历叫成太阳的阳“阳历”。所以,长时间下来人们就认为“阳历”和“洋历”就是公历了。
新中国刚成立时把中国的传统历法称为“夏历”,现行农历的称呼是1968年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,把“夏历”改为农历。也就是说从1970年以后我们国家就使用了新的历法,叫农历。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,平年为十二个月,闰年为13个月,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,大月30天,小月29天,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。
什么是闰月?
2023年是闰二月,农历上全年是384天。那么,什么是闰月呢?
我们知道阴历一个月大约有29.5天,一年12个月就是354天或355天。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,因为阳历回归年是一年大约365.25天,相差11天左右,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会超过一个月。并且,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为依据的,不能够体现四季变化,农民也就没法根据阴历来安排播种、耕耘、收获和冬藏。
古代历法学家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,于是通过农历“置闰法”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。
在古代一开始是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的方法,但是这种置闰的方法,到了唐代的时候,在《麟德历》中废除了这种固定的闰周方法,而是改用了无节令月置闰,也就是该闰的时候就置闰。
2023年是闰二月,是“双春年”并且2024年又是“无春年”,有哪些说法呢?我们看看农谚都是咋说的?
一、两春夹一冬,黄土变成金
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,意思是说,农历一年中有两个“立春”,中间夹一个冬天,按农谚上的说法,当年庄稼容易获得丰收。
当然,这个说法是一种夸张的说法,只是古人对以往现象进行的总结。农谚可不是预言,不能够预测后期的天气情况,简单了解一下就行,还是要留意天气预报,提前做好相应的措施。
二、无春邋遢年,九九倒春寒
这里的“无春”可不是说没有春天,而是说这一年里没有“立春”节气。
先来看一下“无春邋遢年”,怎么理解
我们翻看日历能够看到,农历癸甲辰年(龙年)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气是“雨水节气”,是正月初十,还属于过年期间。过了雨水节气,就表示接下来降水越来越多了,也就是我们过年的时候,有一些地区就开始下雨了,道路泥泞自然就是邋遢年。
再来看一下“九九倒春寒”,怎么理解
这里的“九九”指的是“数九”,在古代有“夏至三庚数头伏,冬至逢壬数九”的说法,意思是说从冬至后的第一个“壬日”开始数九。不过,我们现在已经不用这种老方法了,而从进入冬至日就开始“数九”了,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就春暖花开了。
“九九倒春寒”的意思是说,经历了一个相对暖和的冬末春初,空气中积累的热量,遇到北方来的冷空气,两种势力一交锋就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。
这样一来北方一些地区就会出现“倒春寒”的天气,会使返青的小麦、大蒜等越冬作物以及早春种植的作物和果树之类的发生冻害,造成减产,这是农民最不想看到的。
写到最后:
2023年闰二月,在农历上有两个“立春”,是很正常的现象,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。比如,2020年就是双春年,这是由于历法的算法导致的,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。
全文完,都看到这了,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,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,谢谢您!感谢阅读。